《围城》杂记

Jun 10, 2017


《围城》杂记

刚刚把《围城》读完,想着写点什么东西纪念一下,一来《围城》算是我正经八本、没有半途而废地读完的第一本小说,二来很喜欢钱钟书先生幽默尖刻的文风,觉得一本《围城》有些不过瘾的感觉。

现在想起读《围城》的缘由,仍然略感忍俊不禁。倒是忘了是我还是笨笨先提出说要一起读一本书,不过从我俩的习惯来讲大概应该是笨笨提的没错了,毕竟我从小到大也没主动提过要看书且看完过。书,对我来讲,好像是邻国之间的领土,界限分明的。之前的我认为,书大概有两种,文科书和理科书,这里讲文科和理科不是高中之前的科目分类,而是从效用上来考察的,文科书属于那种偏向模糊感性的收益,而理科书就直白的多,短时间内的收益也会明显的多。而让我读文科书,那真是和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一般,是很难的一件事。而之前从学校学到的语文,有一种类似被国际原则所洗脑的感觉,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更扎根在神经里了。

所以长期以来,我是属于能够创造出把《围城》的奖颁给沈从文先生这等笑料供笨笨取笑的那类人。因此一开始听说要看书的时候我内心是很拒绝的,尤其是笨笨给推荐的书大多是那种名字看起来很不接地气的那些,看来我在鉴赏书籍的兴趣方面确实是属于外貌协会的一员了。

虽然一起读书提上了日程,但是买书的事情貌似还是临时起意的,正赶上我生日那天两个人一起去书店歇了歇脚,就把《围城》买了下来。笨笨跟我讲这书三百多页并不算厚,然而刚开始内心还是不免有些忧虑,怕自己没耐心读完,不过确要感谢笨笨的督促和钱先生文章的有趣,没有把我的担心给落实。我俩忍不住在公园里尝尝这本书的鲜,读了十几页,都觉得很有趣,马上都被钱先生的幽默尖刻的文笔给圈了粉。还记得我俩当时都很喜欢鸿渐和父亲之间的文言通信往来:
鸿渐写信跟父亲讲:

迩来触绪善感,欢寡愁殷,怀抱剧有秋气。每揽镜自照,神寒形削,清癯非寿者相。窃恐我躬不阅,周女士或将贻误终身。尚望大人垂体下情,善为解铃,毋小不忍而成终天之恨。

父亲回信道:

吾不惜重资,命汝千里负笈,汝埋头攻读之不暇,而有余闲照镜耶?汝非妇人女子,何须置镜?惟梨园子弟,身为丈夫而对镜顾影,为世所贱。吾不图汝甫离膝下,已濡染恶习,可叹可恨!且父母在,不言老,汝不善体高堂念远之情,以死相吓,丧星不孝,于斯而极!当是汝校男女同学,汝睹色起意,见异思迁;汝托词悲秋,吾知汝实为怀春,难逃老夫洞鉴也。若执迷不悔,吾将停止寄款,命汝休学回家,明年与汝弟同时结婚。细思吾言,慎之切切!

都说这爷俩之间的斗智斗勇很有意思。另外,我俩也都很佩服钱先生的比喻之精妙绝伦,说他若是生在当代一定是个段子手。

这兴趣一被激发起来就像是开闸后的洪水,势不可挡。此后,就以每周30页左右的进度读下去,跟笨笨还约定时间一起交流一下心得体会。说是心得体会,倒不如说是两个人谈一些书中人物的“八卦”,鸿渐这周又走了桃花运,被某小姐看上了;下一周又跟辛楣两个成了好基友之类的。鸿渐对我们两个来说就好像生活里这个朋友真实存在的一样,评论他的缺点,考虑他的前程,亦或是为他的感情事业而担心。当然有时候也会出现意见上的冲突,虽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被其中一个人说服,但我俩并不专注于说服对方认同自己的意见,毕竟“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鸿渐”嘛。我俩都很喜欢这种方式的“交流心得”。

虽然我很讨厌把这篇写成什么“围城读后感”之类的,但还是有必要讲一下钱先生的文笔的。总之钱先生的文风读起来很自然、舒服,不会有那种学校语文书上文章的那种“文人气”。高中之前被喂够了《xxx记》、《xxx序》,现在对于那种“文人气”浓厚的文章实在是反胃。虽然拿文言文来比并不恰当,但只是一时想不起学过的非文言文章了,在我印象里大概都是如此吧。读了《围城》,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读书竟还有这般意境,终于切身感受到了,读一本书就像交了一个朋友,确实如此。钱先生的比喻都是很精妙的,忍不住惊叹一声“啊,真的是那样哎”,而我认为读书可以从它的比喻中认识作者,比喻中蕴含了作者是如何看待、观察这个世界的,确像是交了个朋友一般,从他的眼睛里在环视着这个世界。

我忍不住提前进度50多页读完了《围城》,有一种没有过瘾的感觉,好像认识的一个人渐离你远去了,有机会还会再读几遍的,当然,是未来的某刻。《围城》,我读到了很多,远不止“婚姻是一座围城,城里的人想出来,城外的人想冲进去”这一句。


上一篇博客:Python 异常处理
下一篇博客:Jekyll博客中使用路径加载照片